韩国民众对华认知受负面情绪困扰,中韩民间交流该如何走上正常轨道?“对中国持有负面认知的韩国年轻人中,大部分是受韩国媒体和网络的误导。”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会长权起植告诉《环球时报》驻韩国记者,受疫情影响,过去3年两国民间交流明显减少,韩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更多依赖媒体和网络,这其中不乏对华歪曲报道。他建议中方能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特别是面对面对话等方式,向韩国青年传递加强两国友好的真正意义,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权起植说,各国青年都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但也容易改正错误认识,因此,要对中韩民间交流,特别是青年层面的交流抱有希望。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从2019年起每年都举办韩中友好青年论坛,创造韩中青年对话的机会,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学者在4月发表的最新论文中指出,中国沙尘天气传输主要有5条路径,其中西北路径较为复杂、覆盖面积最广。它始于境外的蒙古国与境内沙地(包括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随着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行进,将沙尘输送到西北、华北、黄淮、江淮等地。并且,西北路径也是造成国内历年沙尘天气最主要的输送路径,占近20多年来沙尘天气的38.5%。
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亲,但近几年韩国和一些国际机构的民调却显示,韩国民间的对华认知偏差严重,特别是在全球主要国家中,韩国是唯一一个年轻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比前几代人更多的国家。长期关注中韩关系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视中国为威胁”是韩国民间对华认知中最核心的部分,影响和左右着其他认知。综合首尔大学统一和平研究院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民调结果来看,认为“中国对朝鲜半岛和平构成威胁”的受访者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从2008年到2022年,认为“中国是威胁”的比例从14.6%上升到了44%。《手机竞彩足球下载竞彩足球官网》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蒙古国南戈壁北部是一个草原带,受全球气候变化及当地经济开发活动的影响比较大。他实地调研发现,这些区域草原退化非常明显,荒漠化重心有北移倾向,增加了蒙古国的沙尘源地,这是一个新的问题。
二是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传输。今年蒙古气旋强度偏强、冷空气活动较多,在冷空气东移南下过程中,强烈的大风,为沙尘粒子的卷扬进入高空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国家发改委将通过落实落细已出台政策;研究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更好发挥开发区引资平台作用;做好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等方面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