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段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3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及其规律性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A【解析】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整体性是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即系统的整体性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
2C【解析】这是一种人生观,但并不科学,它割裂了现在与未来的联系。
3D【解析】本题考查对发展这个概念的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发展的本质创新,是创造旧事物所没有的新事物。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D【解析】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也是多样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人主观想象的,因此,联系都是真实的,C项是错误的。
2BD【解析】本题考查对系统特征的理解。ABCD都是系统的特征,但是只有整体性(B)、结构性(D)是它的主要特征,其余都是次要特征。
3ACD【解析】整体和部分不能割裂,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该部分,故ACD为正确选项。黑格尔的话没有体现“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更没有表达“整体取决于部分”这层含义,因此排除B。
4ABC【解析】“盲人摸象”的根本错误在于以部分代替整体,片面地看问题,因此,ABC都是正确的。由于“盲人摸象”没有包含大象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也没有体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D不能选。
5AB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基本特征。备选项ABD是其基本特征,C是对规律特点唯心主义的理解,因此被排除。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C【解析】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和次要的原因,因而在发展中一般只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2C【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关系的范畴。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3A【解析】因果关系必然包含时间顺序,因在前果在后。
4D【解析】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只不过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反映,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反面表现。正确答案是D。假象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虚假现象,B是错误的。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科学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CD【解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2BCD【解析】题干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思维中,因此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因果关系是决定论的逻辑依据,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是非决定论的重要体现;同时,由于题干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使科学认识丧失了客观依据,人类自觉运用对客观因果关系的认识来改造世界也就不可能了。
3BD【解析】A是宿命论的观点,是虚构的因果关系;C讲的是光阴的重要性就像金子一样,不存在因果关系。
4AD【解析】本题考查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两者不能混淆,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另一方面,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B项内容不正确,只有单独考查一对因果关系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才是确定的,如果考查的是因果链条上的现象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就不确定了;C项的提法过于简单,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只是因果联系的条件之一,而不是唯一条件。
5ABCD【解析】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因为本质是通过一定现象表现的。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以上四个选项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6ABC【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只能导致神学目的论。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定必然性。通过偶然认识掌握必然,可以使我们的行动更具目的性、自觉性,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因素,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是通过研究偶然揭示必然的。宣称“偶然性是科学敌人”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
7ABCD【解析】可能性和现实性不同,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不是现实,现实不是可能,二者不能等同。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无限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因此,我们必须使理想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上述四个选项均正确。
(三)对立统一规律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D【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C【解析】“失败”与“成功”是一对矛盾,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3A【解析】不能绝对的、片面的看待资本主义,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落后的一面,也就是说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4B【解析】题干指明,“辩证法的宇宙观”核心就在于观察和分析矛盾及其解决方法。
5C【解析】“师傅”是外因,而“个人”指的是内因,“修行”即指个人的发展。“修行在个人”强调的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D观点是正确的,但本题中外因“师傅”是确定的,并没有强调外因的这种“加速”或“延缓”作用。
6B【解析】外因即事物所处的外部环境。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A、C、D强调了内因的决定性,只有B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7A【解析】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既要搞经济建设和又要抓其他各项工作,这是两点论,但经济建设是中心,是重点,这是重点论。其他三项都只说明了两点,而无重点。
8C【解析】看问题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好的方面。但不能因为其有不好的方面就全面否定,要看哪个方面占主导地位,即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9D【解析】题干说明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关系。
10B【解析】本题考查决定论与伪决定论的区别。决定论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是伪决定论。题干论述的观点属于神学宿命论和唯心主义决定论,因此是伪决定论。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解决形式。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体现。矛盾解决形式主要有:矛盾双方的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2ABD【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看问题必须一分为二。逮捕既有保障人权的作用,又有侵犯人权的可能,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其主要方面是保障人权,侵犯权只是次要方面,因此,逮捕制度仍被各国广泛采用。本题没有体现矛盾的特殊性,也没体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ACD【解析】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但是也存在基本矛盾,但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并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只能在社会主义内部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反相成。
4AB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美伊之间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有二:一是美国不断强化在海湾地区的力量,不断削弱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即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是美国通过战争瓦解萨达姆政权,实现伊拉克国家政权性质以及美国在伊拉克地位的质变。D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本题矛盾斗争性的一方所坚持的依据而不是作用,因此这个选项要被排除。
5BD【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提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问题,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这些选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被排除。而备选项B矛盾同一性和备选项D矛盾斗争性不仅揭示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四)质量互变规律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A【解析】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量的统一为度,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D【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形而上学否认质变必须有量变做准备,属于“激变论”;庸俗进化论是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3D【解析】度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标志,正确答案为D。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是多方面的,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只有本质的属性才是确定事物质变的标志,因此C是错误的。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解析】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产生质变,AB为正确选项。量变和质变之间存在根本区别,量变只是事物数量增减、大小变化等,质变则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发生改变,一事物变成他事物,排除C。事物量变过程中,可能发生事物局部质变,质变过程中必然伴随量变,因此量变和质变并非互相排斥的,排除D。
2ACD【解析】A、C、D中的量变分别指“跬步”、“足下(意指一步步地走)”、“水滴”,质变分别指“致千里”、“千里之行”、“石穿”。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C【解析】否定之否定是事物不断完善、发展的规律所在,它既不是自我循环,也不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故选C。
2B【解析】循环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而不是螺旋式上升的。实际上就是否认了事物的前进。A观点是错误的,事物发展是曲线式的。C也是错误的,循环论认为事物的发展就是水平状态下的发展。
3A【解析】体现了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性与前进性这一哲学原理。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C【解析】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中也有否定,没有绝对的肯定和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
2AD【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事物发展是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答案为AD。“直线前进”和“周而复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是相悖的,而这一规律也没有体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3AB【解析】“青出于蓝”说明了A,“胜于蓝”说明B。其余选项均为干扰项。
(六)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A【解析】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主要在于世界的普遍联系这一哲学原理。
2C【解析】为什么强调以人为本?从辩证法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各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地,全面发展则体现了重点和一般的辩证关系原理。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解析】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看,它的核心要义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显然这是永恒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地,要实现永恒发展,还必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表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是相互制约、紧密相关的,因此,可持续发展又包含了普遍联系的观点。但辩证否定的观点和质量互变的观点都未能在可持续发展中得到直接体现,予以排除。
(七)本章综合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C【解析】A只看到部分没看到整体,B只看到区别没看到联系,D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符合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基本原理。
2A【解析】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和发展是各种矛盾斗争性的要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现为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3C【解析】本题考查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电灯作为新事物,是必然要战胜油灯这个旧事物,因此其哲学依据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4D【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只会事与愿违。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解析】改革与发展是运动的具体形态,稳定又是一种相对静止,因此B是正确的。因为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依存,因此A是正确的。本题没有体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因此,不选C。D是干扰项,改革虽然是对旧事物进行,但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会发生质变,不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2BCD【解析】香港是祖国领土的组成部分,祖国的强大是香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这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选项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对矛盾,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成功就是证明(选项C)。之所以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是由目前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决定的即矛盾的特殊性(选项D)。
3AD【解析】B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肯定了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都符合辩证法。
4ABC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区别的掌握情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研究的任务,因此只要方法得当,人们就可以区分真相和假象,从而认识事物本质,C也是错误的。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CD【解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2BCD【解析】题干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思维中,因此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因果关系是决定论的逻辑依据,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是非决定论的重要体现;同时,由于题干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使科学认识丧失了客观依据,人类自觉运用对客观因果关系的认识来改造世界也就不可能了。
3BD【解析】A是宿命论的观点,是虚构的因果关系;C讲的是光阴的重要性就像金子一样,不存在因果关系。
4AD【解析】本题考查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两者不能混淆,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另一方面,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B项内容不正确,只有单独考查一对因果关系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才是确定的,如果考查的是因果链条上的现象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就不确定了;C项的提法过于简单,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只是因果联系的条件之一,而不是唯一条件。
5ABCD【解析】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因为本质是通过一定现象表现的。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以上四个选项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6ABC【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只能导致神学目的论。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定必然性。通过偶然认识掌握必然,可以使我们的行动更具目的性、自觉性,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因素,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是通过研究偶然揭示必然的。宣称“偶然性是科学敌人”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
7ABCD【解析】可能性和现实性不同,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不是现实,现实不是可能,二者不能等同。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无限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因此,我们必须使理想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上述四个选项均正确。
(三)对立统一规律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D【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C【解析】“失败”与“成功”是一对矛盾,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3A【解析】不能绝对的、片面的看待资本主义,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落后的一面,也就是说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4B【解析】题干指明,“辩证法的宇宙观”核心就在于观察和分析矛盾及其解决方法。
5C【解析】“师傅”是外因,而“个人”指的是内因,“修行”即指个人的发展。“修行在个人”强调的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D观点是正确的,但本题中外因“师傅”是确定的,并没有强调外因的这种“加速”或“延缓”作用。
6B【解析】外因即事物所处的外部环境。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A、C、D强调了内因的决定性,只有B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7A【解析】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既要搞经济建设和又要抓其他各项工作,这是两点论,但经济建设是中心,是重点,这是重点论。其他三项都只说明了两点,而无重点。
8C【解析】看问题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好的方面。但不能因为其有不好的方面就全面否定,要看哪个方面占主导地位,即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9D【解析】题干说明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关系。
10B【解析】本题考查决定论与伪决定论的区别。决定论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是伪决定论。题干论述的观点属于神学宿命论和唯心主义决定论,因此是伪决定论。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解决形式。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体现。矛盾解决形式主要有:矛盾双方的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2ABD【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看问题必须一分为二。逮捕既有保障人权的作用,又有侵犯人权的可能,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其主要方面是保障人权,侵犯权只是次要方面,因此,逮捕制度仍被各国广泛采用。本题没有体现矛盾的特殊性,也没体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ACD【解析】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但是也存在基本矛盾,但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并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只能在社会主义内部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反相成。
4AB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美伊之间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有二:一是美国不断强化在海湾地区的力量,不断削弱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即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是美国通过战争瓦解萨达姆政权,实现伊拉克国家政权性质以及美国在伊拉克地位的质变。D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本题矛盾斗争性的一方所坚持的依据而不是作用,因此这个选项要被排除。
5BD【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提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问题,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这些选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被排除。而备选项B矛盾同一性和备选项D矛盾斗争性不仅揭示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四)质量互变规律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A【解析】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量的统一为度,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D【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形而上学否认质变必须有量变做准备,属于“激变论”;庸俗进化论是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3D【解析】度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标志,正确答案为D。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是多方面的,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只有本质的属性才是确定事物质变的标志,因此C是错误的。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解析】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产生质变,AB为正确选项。量变和质变之间存在根本区别,量变只是事物数量增减、大小变化等,质变则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发生改变,一事物变成他事物,排除C。事物量变过程中,可能发生事物局部质变,质变过程中必然伴随量变,因此量变和质变并非互相排斥的,排除D。
2ACD【解析】A、C、D中的量变分别指“跬步”、“足下(意指一步步地走)”、“水滴”,质变分别指“致千里”、“千里之行”、“石穿”。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C【解析】否定之否定是事物不断完善、发展的规律所在,它既不是自我循环,也不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故选C。
2B【解析】循环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而不是螺旋式上升的。实际上就是否认了事物的前进。A观点是错误的,事物发展是曲线式的。C也是错误的,循环论认为事物的发展就是水平状态下的发展。
3A【解析】体现了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性与前进性这一哲学原理。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C【解析】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中也有否定,没有绝对的肯定和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
2AD【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事物发展是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答案为AD。“直线前进”和“周而复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是相悖的,而这一规律也没有体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3AB【解析】“青出于蓝”说明了A,“胜于蓝”说明B。其余选项均为干扰项。
(六)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A【解析】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主要在于世界的普遍联系这一哲学原理。
2C【解析】为什么强调以人为本?从辩证法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各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地,全面发展则体现了重点和一般的辩证关系原理。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解析】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看,它的核心要义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显然这是永恒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地,要实现永恒发展,还必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表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是相互制约、紧密相关的,因此,可持续发展又包含了普遍联系的观点。但辩证否定的观点和质量互变的观点都未能在可持续发展中得到直接体现,予以排除。
(七)本章综合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C【解析】A只看到部分没看到整体,B只看到区别没看到联系,D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符合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基本原理。
2A【解析】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和发展是各种矛盾斗争性的要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现为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3C【解析】本题考查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电灯作为新事物,是必然要战胜油灯这个旧事物,因此其哲学依据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4D【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只会事与愿违。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解析】改革与发展是运动的具体形态,稳定又是一种相对静止,因此B是正确的。因为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依存,因此A是正确的。本题没有体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因此,不选C。D是干扰项,改革虽然是对旧事物进行,但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会发生质变,不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2BCD【解析】香港是祖国领土的组成部分,祖国的强大是香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这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选项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对矛盾,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成功就是证明(选项C)。之所以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是由目前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决定的即矛盾的特殊性(选项D)。
3AD【解析】B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肯定了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都符合辩证法。
4ABC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区别的掌握情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