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中国-东莞·教育导航
  主页 | 教育资讯 | 推荐课程 | 公开课 | 考试 | 资格认证 | 外语 | 硕士考研 | 自考成考 | IT培训 | 金融财会 | 名校 | 学习资料
  导航:首页 - 工程硕士模拟题:GCT语文模拟试题(07B)

工程硕士模拟题:GCT语文模拟试题(07B)
作者:城市学习网 来源:xue.net 更新日期:2007-12-10 阅读次数:
三.阅读理解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1—34题。
非典型性肺炎
2003年有一个词语让中国人听起来曾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非今年才新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病毒,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流行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策。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案;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离。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头痛等;但体温一般超过 38度,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有时伴有畏寒。感冒一般没有肺炎迹象,而“非典”有明显的肺炎迹象。但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除上述症状外,“非典” 还伴有关节酸痛、乏力、腹泻,有时胸闷、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经过各国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这种病毒能在人体内繁殖,伤害自身组织,破坏免疫系统,也可能引发无数并发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它可以体外存活3—6小时。现在的证据显示,“非典”是经飞沫传播的,病毒在飞沫(口水珠)内。由于水珠比空气重,所以病毒只会停留在三尺范围内的物体表面;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触已有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接触自己的黏膜(眼、口、鼻),也会感染。“非典”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通常为4--5天),潜伏期的患者一般不会传染,病症一般会维持10~14天。
“非典”并非无法可疗。事实上,现阶段医学已有新突破,在治疗过程中已获得很高的成功率。专家认为,保持环境空气的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心情愉快;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尽量不与病人接触,就可有效的预防“非典”。
对未知的恐惧,莫过于人群对流行疾病的反应那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疾病流行的原因不明时尤其是如此。随着对“非典”的深入了解,人们的恐惧感会慢慢降低,正如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一样。 
31.“非典”曾一度让中国人感到恐惧,下列不属于恐惧的原因的一项是
A.它的传染力很强,三尺范围以内的人可以直接受到感染。
B.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
C.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的效果。
D.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隔离,而人们害怕隔离的孤单。 

32.下列对“非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典”也是一种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B.“非典”发作时既有流感的一般症状,也有典型性肺炎的迹象。
C.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带痰,而“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带痰;典型性肺炎没有传染性,而“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
D.“非典”病毒是经过飞沫传播的,它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 

33.有关“非典”治疗和预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非典”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愈率很高。
B.与患者保持三尺以上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
C.尽量不接触病人,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源的传播。
D. 保持心情愉快,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病毒的感染 

3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发烧、咳嗽、头痛、乏力、腹泻、胸闷等症状,可以确认为“非典”。
B.健康人进入“非典”病人呆过但离开超过6个小时以上的房间,一般不会被感染。
C.“非典”病毒不会浮游在空气之中,所以一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D.“非典”患者在15天内病情没有恶化,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38题。
激光具有双重“性格”;经实验,或表现为电磁波,或表现为能量粒子。这就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一个男人或者被看做丈夫,或者被看做父亲一样。
激光由粒子组成,它像一切波现象那样拥有频率和波长(两个相邻波峰间的距离)。激光是受激发射出的电磁波,它们的电磁波的波峰与激发它们的光波相一致。这种现象就提供了获得更大能量光束的可能性。
但激光并不是自然界惟一的、可以夸耀自己有双重性格的东西。原子,也就是物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也具有同样的双重性格。如果延伸我们感官认知的物质世界而深入到原子世界,那么规律就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就让位给了量子力学。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沃尔夫冈•凯特勒领导的实验小组证实了爱因斯坦和他的印度同事波色于1924年提出的理论假设: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使一群原子表现得像一个原子那样,只有一个波长和一个频率。这一群原于就成了超级原子。
这个被称为“波色一爱因斯坦凝聚”的超级原子是通过磁场诱捕一些钠原子而得到的,并使钠原子的温度。
达到百万分之几绝对温度(绝对零度为一273.15℃)。形成这种超低温状态之后,通过磁场干扰,使一些原子逃走,剩下冷凝的原予获得完全“同步”的原子的状态,它们的波峰完全一致,并一个一个地列队进行发射,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原子激光”。这是一个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但可用一个比较把它简明化:即普通物质(现实世界的任何一种物质)和这种原子激光之间的区别,如同灯光的光(完全无秩序和能量很小的光)和传统激光装置发射的光(正是由于电磁波的同步性使光极强)之间的区别。原子激光目前还没有在工业上应用,但研究人员预计,原子激光首先将应用于测量重力变化和制造纳米技术的新仪器。(摘自{科学世界} 2000年第5期) 
35.对文中画线处原子的“双重性格”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或表现为电磁波或表现为粒子 B. 或被看做丈夫或被看做父亲
C. 有频率又有波长 D. 既属于物理学又属于量子力学 

36.下列不属于沃尔夫冈.凯特勒实验小组的实验内容的一项是
A.使一群原子表现得像一个原子那样 
B.通过磁场诱捕原子和干扰原子
C. 使钠原子的温度达到百万分之几绝对低温度 
D. 让原子激光应用于制造纳米技术的新仪器 

3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激光是一种特殊的光,电磁波的同步性使光的强度极大
B.爱因斯坦1924年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原子激光”研制成功的依据
C.原子激光和普通物质的区别在于原子激光已经成为有秩序的粒子
D. 原子激光将用于更尖端更前沿的科学技术 

38.最适合作这篇短文的题目的一项是
A.具有双重性格的激光 B.具有双重性格的原子
C. 激光和原子 D. 超冷的原子激光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9——42题。
乐府本是西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乐机关,后来用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汉魏六朝入乐的歌诗,包括采自民间的和文人创作的,都称为乐府。唐宋词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歌诗,从这意义上说,也可称它为一种乐府诗。宋人词集题为乐府的,有贺铸的《东山寓声乐府》、康与之的《顺庵乐府》等。
但以前把词称为乐府,有的还有“词—出于乐府”这样一种认识,如宋胡寅《向子諲<酒边集>序》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近人王国维《戏曲考源》也说:“诗余之兴,齐梁小乐府先之。”都认为词是从汉魏乐府或六朝乐府发展而来的。唐宋词和汉魏六朝乐府同是音乐之学,它们之间自然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但唐宋词并不是直接渊源于汉魏六朝乐府,它所配合的音乐和合乐的方式跟前代的乐府诗都有很大不同。唐宋词配合的音乐是燕乐,燕乐的主要成分是北周、隋以来从西域传入的西北各民族的音乐,乐器是以琵琶为主。这在当时是全新的、外来的东西,和前代的乐府诗所配合的雅乐、清乐是不同的系统。而且唐宋词的音乐性是全部定型的,都是“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元稹《乐府古题序》中语),每个词调都有固定的句格、韵位和宇声,在形式及格律上和“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的前代乐府诗也完全不同。燕乐,的传入最早虽可追溯到北魏、北周(《魏书》卷六十二《李彪传》已有“设燕乐”“赐谯乐”的话),但它韵盛行是在隋唐。词是配合燕乐而产生的,因此说词的起源就不应该超过隋唐以前,说词出于乐府也就不合事实了。
宋人也有称词为“近体乐府”的,如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有词三卷,题为“近体乐府”。在乐府上加上“近体”两字,这就表明了和古乐府的区别。 
39.关于“乐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最初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出现在西汉武帝时。
B.乐府是汉魏六朝时文人创作和民间流传的入乐的歌诗。
C.唐宋词人写的可以入乐的乐府诗也称为乐府。
D. 汉武帝之后一种可以入乐的诗体也叫乐府。 

40.对前人把唐宋词称为“乐府’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词出于乐府,是乐府最后的表现形式。
B. 唐宋词是从汉魏或六朝乐府发展而来的。
C.唐宋词与乐府一样都是音乐文学。
D.唐宋词在形式上格律上,与乐府基本一致。 

41.关于“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与曲是不可分离的,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
B.词有固定的格式、韵位、字声,曲有固定的形式。
C.词是歌诗,是文辞的部分,曲是音乐的部分。
D.词在先,曲在后,填好词后,再谱上相应的曲子。 

42. 依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词与汉魏六朝乐府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B. 唐宋词的音乐性是全部定型的,与乐府情况并不一样。
C.唐宋词与乐府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诸多不同,称词为乐府要慎之又慎
D. 唐宋词的起源不会超过隋唐以前,历来有关词出于乐府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3—46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突出的矛盾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矛盾。一般说,乡村代表的是自然,而城市代表的是工业。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同时也在进行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进步过程。可是城市不断侵吞乡村,也就是人类日益远离自然,不断出现城市化的诸种弊端。人被挤压在城市狭小的空间中,变为城市动物。城市夺去了农村风光,夺去了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在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人也在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恶。环境问题不单纯是人的审美能力丧失的问题,更迫切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存问题。环境危机是人的生存危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的生存,保护子孙后代,这已经不是文人骚客的寄情山水的要求,而是生命自身的要求。我们要使我们的环境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而不能是仅仅作为取之不尽的仓库。只有自然作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才可以具有审美价值。一条为工业污染的河流与清澈的河流相比既不适宜生存也不会生产美感。
我们虽然为城市化的某种弊端而苦恼,但农村也非天堂。城市与富裕、文明相联系,而农村与贫困、落后相伴随,人们还是不断想方设法离开农村而流入城市。这样,人不断远离自然风光而投入嚣闹的尘世。在社会进步中,如何既使自然成为实践对象、认识对象,又培育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这不单纯是个哲学问题,而首先是个社会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自然的商业价值远远超过它的审美价值,应该是使人更接近马克思主义,更接近社会主义。马克思曾经预言,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当然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相当遥远。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离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独立得到完满的解决。

43.文中“自然的人化过程”指的是
A.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然的力量,改变自己的过程。 
B.以是否有利于人类自身生存为最高标准,认识自然、改造目然的过程。 
C.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不断调整自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的过程。 
D.按照人类的主观要求,把乡村改造为城市的过程。

44.作者认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根本方法是 
A.抑制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们回归自然。
B.不断壮大人类自身的力量。
C.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
D.消除工业污染,制止环境恶化。

45.以下理解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A.导致乡村与城市矛盾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忽视自然的美学价值。
B.保护环境,既是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的要求,更是生命自身的要求。
C.人不断远离自然风光而投入嚣闹的尘世,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摆脱贫困与落后。 
D.社会发展产生农村的城市化,这既是必然趋势,也是进步趋势,然而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

46.以下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自然具有了审美价值,那它就能成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B.只要自然能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物质资源,就能成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C.城市中的人若失去了对自然风光的美感和享受,则与动物一样。
D.工业化与城市化导致环境的恶化,进而产生人的审美能力丧失和生存危机的问题。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50小题
将军的敬礼
将军是1949年当的兵,穿上军装没多久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跨过江是想去打仗的,可没想到部队的首长派他去司令部的大汀口站岗,他自然就有些不高兴,可是得服从,因为当小兵的将军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个军人。
上岗前,首长对他说:小鬼,你可要给我站出志愿军的威风来。于是将军每天握紧钢枪,笔挺地站在司令部的大门前,看到首长,他便右手齐眉,一个标准的军礼,首长见了自然很满意。可有时将军的眼睛也会跑神,直愣愣地盯着远处的山头看,他知道山的那一边就是上甘岭。有天晚上,将军异常激动地跑进司令部爹报告说发现附近有敌人的信号弹,首长们冲出去一看,哪有信号弹,只有萤火虫。
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将军的岗也就站了三年,尽管部队的首长夸他站岗的英姿给朝鲜人民军留下了好印象,可将军是抱着满肚子的遗憾回了国。
回国后,将军从士兵升了军官,不再站在大门口,而是坐到大门的里边。由别人替他站岗,可将军还是没有仗打,只能研究研究作战训练计划过过瘾,直到70年代末,将军在南国边境的崇山峻岭里才得以如愿以偿,像模像样打了几仗,凯旋归来,将军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
这是将军最辉煌的时候,在辉煌了几年以后,将军知道自己的军旅生涯也快要走到尽头了,于是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心头。不久,组织上真是找他谈话了,先是肯定他的许多功劳,然后说根据部队建设的需要,请他退下来。将军听后只说了一句话,服从安排...... 
随着改革开放的风越吹越有劲,将军所在的部队也大兴“三产”,干休所不甘落后,在边上的空地建起对外服务的招待所。
开业典礼这天,部队的头头脑脑们前来祝贺,当他们从小车上下来,有说有笑走进招待所时,一下全都呆住了。
大门口站着一位满鬓银丝的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视着,笔直的身躯纹丝不动,一套西服崭新,肩上斜挎一条大红缎带,缎带上缀着四个金色大字:欢迎光临。
将军!人们不约而同地惊叫。
顷刻,杂乱无章的人群变成一路中队,一个个规规矩矩走过将军面前,全都举起了手,向将军敬礼。
将军说,别这样,该我向你们敬礼,欢迎光临。
将军的敬礼,英姿不减当年。

47.这篇小说的情节线索是
A.士兵——将军——士兵
D. 站岗一—将军——将军的敬礼
C.站岗——别人替他站岗——站岗
D.敬礼一接受敬礼——敬礼 

48.穿插“信号弹----萤火虫”这一具体描写的意义在于
A.表现将军脑海里充满敌情,高度戒备,渴望投身血与火的战场拼杀。
B.表现将军全神贯注,高度戒备,不放过任何一点可疑迹象。 
C.表现将军心神不专,一心想着打仗而不能安心站岗。
D.表现将军单纯幼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

49.将军“悄悄地钻到司令部门前的树丛里,聚精会神地看着站岗的哨兵”时有什么心理活动?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想自己当年站岗的晴景。
B. 思索站岗的深长意味。
C. 渴望体验哨兵向他敬礼一瞬间自己愉快的心情。
D.激起再站一次岗的强烈冲动。

50.小说写将军在朝鲜战场上站岗及“辉煌了几年以后”退休都是出于“服从”,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将军作为一个军人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B.表现将军把个人的一切无条件地交给党安排。
C. 表现将军除了革命事业的需要外,更无个人的追求。
D.衬托将军在“三产”开业典礼上的“敬礼”出于高度的自愿。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工程硕士模拟题:GCT语文模拟试题(07B)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4 www.dgedu.com.cn 东莞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东莞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