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历年政治考研试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考生遵循。这可以帮助考生在复习中,弄清主次,把握重点,搞准复习方向,摸准最有可能考查的热点,避免盲目性,减少复习量,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一、 近三年内的主观性大题所考知识点重复考查的可能性很小
这也是历年政治试题出题时所遵循的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因此,考生可以不用再将三年内已经以大题(即主观性试题)方式出现的考点作为大题去复习准备,最多只以客观性试题(即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做准备即可。这些已考查过的知识点有:2007年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34题)、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第35题)、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第36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第37题)、中东地区持续和动荡不安的原因(第38题Ⅰ)、不同文明在求同存异中发展,以及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第38题Ⅱ)等;2006年的真理的具体性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34题)、政府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第35题)、建国初期党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态度(第36题)、社会保障问题、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第37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以及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重大影响(第38题Ⅰ)、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全球问题的认识(第38题Ⅱ)等;2005年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第31题)、对流动资本的理解(第32题)、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知识点的综合(第33题)、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第34题)、当今的社会热点就业问题(第35题)、中国革命性质及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态度(第36题)、乌克兰的重要战略地位及俄欧、俄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引发的北约东扩(第37题Ⅰ)、以石油供给为代表的能源供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巨大影响(第37题Ⅱ)等;2004年的有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31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第32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态度问题(第33题)、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第34题)、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及对其的不同看法(第35题)、我国的“三农”问题以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措施和意义(第36题)、以美国发动对伊战争为例分析联合国及美国的对外政策(第37题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第37题Ⅱ)等。
二.、三年以前的客观性试题重复出现率比较高
对三年以前试卷中出现过的客观性试题,要高度重视。尽管每年对大纲的知识点都有删减、新增和调整,但是构成每门学科体系的基本知识点是稳定不变的,这些都是每门学科中最基本的内容,是要求考生掌握的,故不能不考查,所以每年的试题中都有相当部分被考查的知识点与往年相同,个别题目甚至完全相同,就属常理范围之内了。这一现象最典型的当数2003年的试题,其中出现的往年真题数量高达7道,相应分值达17分之多,如果再加上相近的知识点,“重复”的分值比重则更大。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对往年的真题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分出很大精力和时间研究往年真题。文都教育集团新近出版的《2008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编者注:李海洋 齐鹏飞主编,原子能出版社出版),集试题、考点、答案、接替思路点拨、相关知识链接于一体,既可用以自测、又可用来提示应该系统把握每门学科的那些重要知识点就给广大考生提供了掌握此类规律、熟识历年考点的方便,建议广大考生认真阅读。
三、社会热点问题十分重要,并与所学内容紧密相结合
研究生入学考试将政治作为一门学科来考查,其目的不是要将考生考住,而是要考查考生是否关心时事,尤其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个考查目标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每年的考研政治试卷中,尽管大纲规定形式与政策只有10分,但除了客观性的试题以外,大的主观性试题都与当年国内外的大事件、社会热点、党中央代表大会或其他大的会议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有关。如2007年第14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判断,15题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第16题中俄两国相互举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最高领导人做出的一项重大政治决定,第30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培养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第31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第32题废止《农业税条例》的现实意义,第33题“中非论坛”的重要意义,第37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38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2006年第35题列举的“倒奶事件”,第37题涉及的社会保障问题、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第38题Ⅰ考查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以及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第38题Ⅱ考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全球问题的认识等知识点,都属此列,而且都很典型。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和党的大政方针是现象,怎样看待、分析这些现象才是重点和本质,而其依据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知识点主要体现在大题即分析题方面。有经验的考生在阅读了比较正规的由考研辅导中心出版,考研辅导和命题研究名家编著的《形势与政策》之后,就能比较敏锐并准确的抓住当年的考点。这就要求考生在考前复习阶段一定要关注社会热点、国内外时事,党的大政方针,按图索骥,把握准考点。
四、注意教材或党的文件资料中带有倾向性的话语
教材、辅导资料或党的文件资料中带有倾向性的话语或者名家大师的经典话语,往往是命题的材料,一般的题型是考查考生对该段话的理解,并要求用相关原理进行评析。这是历年试题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形式,如2007年的第38题(Ⅱ)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部分讲话(《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内容,2006年的第36题中,建国初期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着资本家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和第37题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的部分片断:“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2005年第34题中对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和“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的理解等,都属于此列。希望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对这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言论和例证充分重视。
五.、有纪念意义并且与大纲考点相衔接的知识点是考查的重点
考试大纲的第五个评价目标要求考生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分析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引证有关事实,对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评价。这里,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如果对近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具有重大警示或启示意义,就往往会成为命题的首选。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由于可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所以这类题目的考点根据年度的变化而定,而且在考查过以后,在随后的几年中也还会成为命题的重点。如2002年文理科的论述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如果考生能够联想到2002年恰恰是邓小平同志逝世5周年的纪念年,对这一知识点的命题意图就很容易理解了。比较典型的还有1999年理科卷第33题: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这恰恰是对20多年前发生的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的纪念。因为在这场讨论中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而1998年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20周年纪念,社会各界都对这一史实做了认真、充分的讨论,并高度评价了它在当时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当年以其命题,目的就在于扩大其影响,也考查考生对这一事件的了解和把握状况。再比如1998年理科卷论述题: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新理论及其意义。其实如果考生能及时发现考前头一年,即1997年正是毛泽东这一著作提出40周年,当年理论界以各种形式探讨其内容的科学性,纪念它对正确处理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的指导意义,就不难理解这篇经典著作的内容作为大题来命制的原因了。因此,考生在复习各科知识,尤其是复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时,切忌机械地死记硬背原理或段落,一定要注意掌握那些与特定历史事件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点。
六、注重对跨章节、跨学科的知识的考查
历年考研政治试题中,考查跨章节、跨学科的知识点,检测考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往往占有很大的分量,尤其最后一道大题——综合性试题,就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大致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两门学科结合党的历史出大题的可能性最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相结合,出大的综合性试题的频率比较高,另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国际时事相结合出综合性试题的可能也最大。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突破章节和学科的界限,注意从知识的完整性、相关性等方面去准备。典型的真题如2007年第37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38题(Ⅱ)不同文明在求同存异中发展,以及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2006年第37题,综合考查了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发展观及以人为本等内容;2005年第34题环境问题、第35题就业问题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第37题的两道选作题;2004年共有7道主观题,其中第32题、第36题、第37题(第二题)3道题目都是跨章节、跨学科的综合性试题,其中以第37题第二题最具代表性,它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和第八章中国的和平崛起等知识点。所以考生在复习时,不要机械地、死板地、孤立地以复习好各个知识点为终极目的,而应该把各学科、各章节、各知识点联系起来系统复习。
七、认真领会大纲修订说明,新增和调整的考点往往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可以说,每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就是政治考研的纲领性文献,规定着考生每年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以及根据形势的变化需要考生严加关注、熟练掌握的新的知识点,而这些新增和调整的考点往往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因此考好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吃透大纲。如果我们仔细对照历年大纲的修订说明与当年的考试试题,就会发现大量题目均直接选自修订说明中的内容。这些命题信息均在当年大纲的修订说明中有所暗示和表述,所以考生要善于挖掘和捕捉考试大纲中修订说明里隐含的命题信息。这是因为修订说明实际上是大纲制订的依据,对考试命题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一项更权威、更精华的官方文件,其中隐含着大量而且重要的命题信息。
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知识点2007年新增近考试大纲,第37题就出了一道综合性试题;又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等知识点是2006年增进考试大纲的,当年就以分析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在了真题中(第37题)。其他的如2004年的“三农”问题、2003年的分析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1999年(理)的论述题“依法治国的必要性”、1999年(文)的两道论述题“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等都属此类。因此,考生在精读、吃透大纲的同时,尤须注意新增考点。这往往是考试命题的重点。这一命题规律已为大多数考生所熟知,这里就不再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