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中国-东莞·教育导航
  主页 | 教育资讯 | 推荐课程 | 公开课 | 考试 | 资格认证 | 外语 | 硕士考研 | 自考成考 | IT培训 | 金融财会 | 名校 | 学习资料
  导航:首页 - 中级口译考试阅卷老师点评汉译英

中级口译考试阅卷老师点评汉译英
作者:城市学习网 来源:xue.net 更新日期:2007-12-21 阅读次数:

2003年9月上海市中级口译资格证第一阶段考试,汉译英的主题是西部大开发。内容是大家都熟悉的,句子结构并不复杂,难度属中等。原文共172字,现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已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保持稳定,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为西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中国政府坚持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并把扩大内需与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笔者随意抽取了90份答卷,发现大部分考生对原文的理解不成问题.但在英语表达及翻译技巧的运用等方面暴露了不少问题。下面我们将结合“忠实”与“通顺”两条翻译标准以及相关的翻译技巧对本次汉译英考试答题情况进行评析。
  我们都知道,翻译就是把原语(source language)的信息用目标语(他target language)传达出来,是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相互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里,翻译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的就是要把原文的信息尽可能正确无误地用目标语表述出来。译者的作用是“传话筒”,也是传递信息,所以译者不能随意发挥,而只能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可以说,“忠实”是衡量翻译质量的一个根本标准,也是对译者的一个起码要求。不忽略表达上的因素,本次汉译英考试中,绝大多数的考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要求。
  另一方面,仅仅做到“忠实”,并不能保证良好的翻译质量,我们还要在表达上下工夫。译文不仅要符合原意,还要通顺流畅,符合地道的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具体到汉译英,就是要用地道规范的英文来表述汉语原文的意思。通过对抽查的答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约有85%的考生在这方面不合格。具体表现为:
  ·不会使用正确规范的英语习语,不熟悉常用经济或政治术语的英语表达法
  如“奠定……基础”这一短语,竟有90%以上的考生不知道怎样用英语来表达。很多表达都是自创的,稍好一点的用“build / found / gain / from / have a…basis / foundation”,差一点的把“基础”翻译为“basic”或“base”,更有甚者,“fundamentary”、“basement”等词也用上了。只有极个别的考生用了“lay the foundation”。还有如“发挥……的优势”,很多考生也不知如何来表达,大约有不到一半的考生用了“bring…into full play”“give full play to”或“make (full) use of”.有的把二者混用,出现了像“play full use of”这样奇怪的短语,还有的用了“have a full play”等等。
  另外有一些常用的比较固定的表达,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等,很多考生不知道,就只好生编硬造或者干脆不译。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的译为“develop consistently and rapidly”,有的译为“successively and rapidly”,有的用了“sustainable and rapid”,稍好一点的用“…rapidly and continuously.只有不到1/3的考生用了“continued / sustained”。再看一下“扩大内需”中“内需”的译法有“need at home、innerneeds / demand”、“internal need / demand”、“interior need”等等。会用“domestic demand”的考生只有约1/3。“调整经济结构”的译法就更多了,如“improvement /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re)adjusting / regulating / changing / rectifying economic structure”等等。虽然说得过去,但总不如“economic restructuring”来得地道。这就提醒考生,平时要多看一点时事英语。如听听英语新闻,翻翻英文版的《北京周报》等等,还要注意多多积累。
中级口译考试的主要适应对象是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以上的大专院校学生、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以及具有同等英语水平的其他人员。翻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称大纲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大纲》对“译的能力”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300汉字”。


从本次汉译英的实际来看,相当一部分考生并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一些基本句式、主谓一致以及基本的四级词汇没有掌握好。举例来说,“With the more than two decades rapidly growth…”,在仅仅半句话当中就犯了三个低级错误:随意添加定冠词,用副词修饰名词,所有格错误。再看一例:“The social keeps calm,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as being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把形容词“social”作名词用.被动语态的完成时用错。类似的错误比比皆是。这说明很多考生英语基本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从另一方面来看,表达实际上更多的是牵涉到汉译英的翻译技巧。很多考生不能很好地运用一些常用的技巧,如对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差别了解不够,造成了字对字的硬译现象。他们不管汉语、英语的句法结构差异,做汉译英时拿汉语句式去套英语,写出来的就是所谓的汉语式英语。
  我们以“拆分法”为例,汉语是“意合”语言。也就是说,汉语重意思而轻形式,所以汉语文章里往往大量使用逗号;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在英语里,凡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就是一个句子。就要用句号。如果做汉英翻译时不考虑英语句子的语法特征。而是依照汉语句号为句子单位来构建英语句子,往往会造成所谓的连写句或松散句。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汉语原句所表达的意思,按英语的句子概念,对用了很多逗号的汉语长句进行适当的拆分或“断句”,而后用英语的语法手段及修辞手段自行造句,把汉语原句的意思忠实通顺地再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拆分法”。例如,本次考试的第一句汉语句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汉语长句。对于这一句话,翻成英语,可以拆成三句,也可以拆成两句。如:
  "The rapid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nd more has laid certain material and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 This, coupled with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gradual shaping and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has created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sustained and fast economic growth."
  或者"The rapid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nd more has laid certain material and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 The society there remains stable and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as been shaping and improving gradually.// All this has created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sustained and fast economic growth in these regions. "
  其它如“增词”、“减词”、“转换词类”等都是重要的汉英翻译技巧。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详述。切实地掌握这些技巧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一个合格的口译工作者应该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笔译是口译的基础,不容忽视。英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培训的目的是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公司、涉外机构等单位培训和造就一批能胜任各类涉外项目谈判、高层次会议晤、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以及国际研讨会的翻译和同声翻译人才。所以有志于人从事口译工作的同志,应加倍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译员,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中级口译考试阅卷老师点评汉译英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4 www.dgedu.com.cn 东莞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东莞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