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中国-东莞·教育导航
  主页 | 教育资讯 | 推荐课程 | 公开课 | 考试 | 资格认证 | 外语 | 硕士考研 | 自考成考 | IT培训 | 金融财会 | 名校 | 学习资料
  导航:首页 - 教育硕士——教育学试题选

教育硕士——教育学试题选
作者:城市学习网 来源:xue.net 更新日期:2007-12-10 阅读次数:

1. 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16 分)

1 .教育规律

2 .技能

3 .课程

4 .学校管理

2. 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 .关于教育的产生主要有三种学说,他们分别是: __________ 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__________ 起源说。

2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3 .一般的教学大纲包括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两部分。

4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而制订的,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 __________________ 。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小题仅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学校教育始于 __________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2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__________ 。

A. 学生与所学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

B .教师学生之间的矛盾      

C .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3 .学校课程改革中主要是改革 __________ 。    

   A .课程设计                B .课程制订       C .教材编制           D .课程设置

4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 __________ 。   

    A .各门文化课        B .思想品德课      C .课外活动          D .少先队工作

5 .体育是进行其它各育的 __________ 。      

A .必要条件              B .物质基础       C .重要保证               D .重要手段

四、判断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 .大狼带小狼捕食是动物界的教育现象。(               )      

2 .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是遗传素质的差异。(            )     

 3 .布置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   

 4 .思想品德教育要讲练结合,既要重讲理,又要落在实处。(               )     

 5 .职业技术教育属于专业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则属于基础教育。(               )

五、简答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1 .为什么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 .通常我国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主要遵循哪些原则?

六、论述题(共 25 分)    

   结合你对“发现法”的认识(即你的评价),谈谈“发现法”对实现我国目前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教育目标的意义,以及要实现该目标应该怎样运用“发现法”(即步骤与要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9—200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汉语言、种植九七、八级第五、三学期教育学。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1. 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16 分)

1 .教育规律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它发展运动中固有的矛盾,与其他事物和现象间的本质联系。

2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在实践中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

3 .课程广义上说是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所获得的全部经验,即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过程的总和。狭义上的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具体教学科目。

4 .学校管理是指为了达到培养人的目的,通过规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活动,对学校的人、财、事、物、时问和制度等进行合理的组合、调控和使用,使学校这个教育组织的功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 .生物 劳动

2 .遗传 环境 教育

3 .说明 本文

4 .教育目的 教学规律 基本要求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 . B 2 . A 3 . D 4 . A 5 . B

四、判断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 .× 2 . √ 3 .× 4 . √ 5 . √

五、简答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1 .答:因为:( 1 )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受一定哲学观点所支配;( 2 )各门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 3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所学的科学知识中受到思想品质教育,而且还可以从教师教学态度、教学作风以及思想道德中获得思想品质教育。2 .我国德育的基本原则有:( 1 )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2 )言行一一致原则;( 3 )正面引导原则;( 4 )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 5 )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6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 )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特点的原则。

六、论述题(共 25 分)答题要点:
( 1 )评价:( 5 分)发现法即发现学习的方法,是一种掌握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的学习方法。
①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认识活动的内部过程经常发生猜想、困惑、期待等,促使学生去寻找理由和证明;②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用科学的观点来评价现象和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学到科学的认识方法。( 2 )意义:( 10 分)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我国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加快我国现代化的步伐;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此部分为开放性答案,视学生答题的完备性与逻辑性,酌情判分)( 3 )运用的步骤:( 10 分)①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②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及所提出的问题,得出解答的假设;③学生从理论或实践上检查自己的假设,学生间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或辩论;④学生问题的争论作出总结,得出共同的结论。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
①教材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独立研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②要使学生树立信心,产生兴趣,相信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③帮助学生找出需要研究问题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组织己有的知识来促进新的发展;④学生的发现与系统知识的掌握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结合起来。

 

七、实例分析题(共 15 分)答案要点:
1 .这位教师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 3 分)。2 .该教师不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违背了启发性原则;( 5 分)3 .这位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理解长方形面积的求法,而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致使学生难于学懂、学会,违背了系统性原则和巩固性原则。( 7 分)评分注意:如果学生的回答在此答案之外,只要分析合理,也可以酌情给分。

说明:本试卷“试题”与“答卷”分开,必须在“答卷”纸上相应题号处按规定要求答题,否则无效。

一、填空题(将答案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空格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学的科学发展阶段是指_________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科学化的道路,使教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是教育的_________起源论。
3.我国教育尚不发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_________、基础教育尚未普及、经费不足和师资问题
4.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_________的作用。
5.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和专业培养人的_________。
6.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_________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7.我国教育内容由_________构成。
8._________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9.体育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_。
10.关于教学的任务,_________教育派主张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11.课外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公益劳动、生产劳动、体育活动、_________、艺术造型和文学影剧欣赏活动。
12.教育行政管理具有_________、组织、指挥、控制的职能。
13.学校评价的内容包括多方面,但其核心对象是_________。
14.思想品德课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_________途径。
15.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人、财、物、_________和信息。
16.奖励的具体形式包括赞许、表扬和_________。
17.学校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反馈性原理、民主性原理和_________。
18.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_________的过程。
19.尽管教育目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却是社会的_________。
20.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_________。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教育硕士——教育学试题选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4 www.dgedu.com.cn 东莞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东莞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