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中把握几点:
1. 会计基础知识要扎实;
2. 成本管理部分要重视;
3. 近3年考试题要仔细做。
通过历年考试题的分析,客观题做得好坏是考试通过的保证,因为客观题是书上内容考点的考试、测试。主观题中要拿高分很难,经常会有很多陷井,因此要重视客观题。
客观题尽量拿高分,计算题也尽量拿分,这样综合题也不担心做不出,能答多少答多少。这样考试通过就有把握了。
另外,对于主观题、综合题有的考生拿到题后不知从何入手,紧张,从改卷情况来说,判卷是有采分点的,一道综合题有4、5问,你答出来一部分,只要采到分点上就是给分的。完整答案写不出,会多少就写多少。 ,
要想通过财务管理考试,要熟悉教材。首先用3-5天的时间通读教材,然后细看,把书上重点章节着重看,然后大量做题。
不能仅仅要求会做,还要注意答题速度。
历年考题是最好的辅导资料,可以看出题的趋向,前一年考了大题的,今年考大题的可能性就小了。比如去年2001年综合题出了标准成本差异的会计核算,今年辅导老师就要求一般了解就行了。要注意标准答案的采分点。
各章的重点内容:书中目录
本书框架
第一部分:第1章财务管理总论
第二部分:第2-9章 财务管理
第三部分:第10-11章财务管理专题讲座
第四部分:第12-15章成本管理(分3部分:12-13章成本核算,14章成本控制,15章业绩评价)
下面看各章重点:
第1章:第二节财务管理的内容是重点内容,2002年新增财务管理原则
第2章要重点把握,不是出计算就是出综合题。第2章中第2、3节是重点内容
第3章会出一些小计算题,第1、3节是重点。特点是第3章联系第9章财务杠杆问题,注意与第9章联系出题
第4章投资管理历年重点,91-2001每年一道综合题。第2、3节重要。
第5章证券评价第1节是重点
第六章流动资金管理是重点章,第三节存货管理是重点
第七章筹资管理,主要出客观题
第八章股利分配,容易出计算题、综合题,第3、4节是重点
第九章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是重点章,第2、3节是重点
第10章易出小计算题,第1、3节是重点
第11章易出小计算题,有新增内容,第1节是重点。特别是P440拉巴波特模型可能出计算
第12章第四节是重点
第13章第3节是重点
第14章第3节是重点,第4节是2001年新增的,考了综合题,今年一般了解
第15章第2、3节是重点 ,
对于每章重点内容分3个层次:
第1个层次:掌握
第2个层次:熟悉
第3个层次:一般了解
每一章内容就按掌握、熟悉、一般了解的层次来分析,第1、2个层次是考试必考的内容。财务管理有一个规律,新增的内容是必考的内容 ,
2002年新增内容有哪些: ,
P31
四、财务管理的原则P31-45 ,
P134
从“1.净收益营运指数”开始P134-136(但不能代表企业的收益“能力”)为止 ,
P313增加例2,增加了如下几个内容
第4段第2行:再考虑存货增加而多占用资金所带来的影响。
本页倒数2段:更进一步的细致分析,是考虑存货增加引起的应付账款的增加。
倒数1段: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翻到P314:
本教材约定,在延长信用期时,“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按“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乘以变动成本率”计算;在缩短信用期时,“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按全部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计算。 ,
P316增加例3,有关现金折扣的决策问题
注意沿用例1(没有例2,删去) ,
P353
四、可转换证券筹资P353-359 ,
P398
例7、例8新增 ,
P433
(一) 并购成本效益分析P433-434页结束 ,
P440
从(1)预测自由现金流量P441(就意味着该公司有正的自由现金流量。结束) ,
P444
新增例3 ,
P464
删了原来的国有股配售部分 ,
P466
增加例4P466-467 ,
P487
第三行开始P487-489结束 ,
教材出错的地方
P61
第六行:社会创造的价值(V)应该为(M) ,
P354
先看P355第3段中:可转换债券的转换期可以与债券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于债券的期限。
再看P354第5段第3行:某公司发行期限为10年的可转换债券,规定可以在15年内按照每。。。转换为。。。(这里有问题,10年的可转换债券,不可能在15年内转换,应把10改为20) ,
P383
倒数第2行,条件有问题:应为“假定某公司某年的税后净利润为。。。”,删去提取了公积金、公益金后 ,
P412
例2上面一行,I-债务利息及优先股息。删去及优先股息。 ,
P444
表10-4下一行:市场平均风险报酬率,把“风险”删去 ,
P488
倒数第3段,“当两个指标共同确定的经营安全率”改为“企业安全率”
倒数第2段,“经营安全率”改为“企业安全率”
倒数第1段,“经营安全率”改为“企业安全率”
P489第1段第1行“经营安全率”改为“企业安全率” ,
P562
表13-10
第二列,对应“产成品中本步份额”50,应为500 ,
这节课讲第一章及第二章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