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中国-东莞·教育导航
  主页 | 教育资讯 | 推荐课程 | 公开课 | 考试 | 资格认证 | 外语 | 硕士考研 | 自考成考 | IT培训 | 金融财会 | 名校 | 学习资料
  导航:首页 -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讲义(五)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讲义(五)
作者:城市学习网 来源:xue.net 更新日期:2008-1-6 阅读次数:
 第十一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三个货币需求理论,要理解其核心内容是什么、彼此区别在那里?各自强调的重点有什么区别)
  (一)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理论(要点)
  马克思的论述是以存在金流通和大量黄金储藏为假定条件的。决定流通中货币量因素:商品销售量;商品价格;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其关系可列式如下: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次数。
  对于纸币的流通,马克思指出:不论流通中纸币数量有多少,只能代表流通中客观需要的金币需要量;当流通中纸币数量超过客观货币需要量时,会导致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通常称之为纸币流通规律。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建立了货币需求动机分析理论。货币需求动机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投机动机和货币需要取决于利率的变动。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式为:
  M=L1(Y)+L2(r)
  (三)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从微观主体行为出发,强调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因果关系。其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变量,一类以恒久性收入(区别于凯恩斯的当期收入)为代表;另一类是机会成本变量,它们决定微观主体是存货币还是存债券、存股票、存实物资产。其货币需求函数式为:
  =f(y,ω;rm,rb,re, · ;u)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口径(精确记住三个口径所包含的内容)
  货币供给是指流通中所有货币的总量,其中包括现金存量。各国一般都对货币供给作多层次划分,不过具体划分的层次不尽相同。货币层次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以流动性大小为标准。我国目前划分为M0、M1、 M2三个层次,各包含一定内容。
  (二)银行是现代经济中货币供给主体
  在国民经济中,企业、财政部门(含行政单位)和居民个人有经常的货币收支,如果暂时抛开向银行借款这一点,从总体上说都要量入为出。银行一不能发行货币,二不能开空头支票,因此只能在现有货币供应总量范围内收支,不可能增加社会货币供应总量。如果它们的支出超过收入,必须向银行借款,而银行具有创造信用货币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这种需要。
  银行在扩大货币供应中的作用,因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不同性质而异。
  (三)商业银行与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不断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在其存款业务活动中,会派生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存款总量,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但这种派生能力受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制约,呈现递减趋势。这种关系式为:
  存款总额=原始存款/存款准备率=原始存款×1/存款准备率(计算题的几乎必考之一,了解他的几个扩展形式)
  (四)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要区分开中央银行货币供给乘数和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倍数之间的根本区别和计算方式的不同,这也是计算题的重要考点,核心考点)
  在货币供给创造机制中,基础货币占有重要地位。基础货币的构成: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这两者的总和,表示为B=R+C.从中央银行看,基础货币表现为其负债。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量变化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的能量。基础货币量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式可表示为:Ms=B·m,而货币乘数m=(C/D+1)/(C/D+R/D)。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及其他手段调节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五)制约货币供给量的因素(重点把握,要会运用分析具体实际的经济问题)
  银行在技术具有上述扩张货币供给的能力,但实际能供应多少不完全取决于银行,还受企业需要贷款的程度、居民持有现金的比率和居民收入水平变化诸因素,即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诸因素所决定。
  第三节 货币供求的均衡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综合性论述题目,如果考,说明考试难度增加,一定要理解,这对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的益处,涉及到商业银行、信用、货币供给等几乎全部货币银行学的内容)
  (一)货币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
  货币均衡与否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而言。货币主管当局一般要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相应调整货币供给,以达到货币供求均衡。在我国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曾多次出现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给可能过多或者不足,并在物价变动上得到明显反映。
  (二)社会总供给与货币需求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表现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统一过程。无论是组织生产或实现销售,都需要一定量的货币为之服务,提出对货币的需求。社会总供给从商品、劳务数量和价格诸方面影响货币的需求量。
  (三)社会总需求与货币供给
  社会总需求作为一定时期内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由该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流通速度之积构成。银行货币供给,一部分直接形成投资需求,另一部分则经过分配与再分配过程,形成企业、政府和个人的收入,然后经支出再构成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四)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
  基于上述的内在联系,两种平衡间也密切相关。在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的情况下,根据货币需求量公式可得: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这一等式表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也可以保持平衡。因此,正确组织货币供给,使其与货币需求符合,是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
  (这一章大家要注意,以前可能不是重点,但是今年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趋势,因此,很可能出现在简答题和论述题中,比如考通胀类型、如何治理等等)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如何为通货膨胀科学定义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传统的通货膨胀概念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通货膨胀定义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不过,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通常度量是计量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常用的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等,其中多以消费物价指数为准。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
  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主要有三种:需求膨胀型;结构失调型;成本推动型(理解具体所指以及他们彼此的区别和联系)。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发展,通货膨胀成因也趋于复杂。因而也有多种解释,主要有:投资膨胀、消费膨胀、成本推动、结构失调等。
  第三节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一)几种不同的理解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界有三种观点: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我国多数学者认为,通货膨胀的促进作用只表现在初期的极短时间内,从长期来看是有危害的。
  (二)通货膨胀消极效应
  通货膨胀超过一定限度则会不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表现在生产方面,通货膨胀会打乱生产正常秩序,导致投资下降和生产萎缩,打击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在流通方面,通货膨胀会引起商品流通畸型发展,发生抢购、倒卖和投机活动,加剧市场供求矛盾;在分配方面,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会打乱正常的分配秩序,削减生产劳动者的收入;在消费方面,个人必要的消费品供应得不到保证,劳动者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所下降。(标准的答题方式和很好的框架结构,希望大家好好体会。因为要探讨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那么,就要分析它对社会大生产的作用渠道,而社会大生产分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因此,只要分别阐述通胀对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再综合概括,就很完美了)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记住有哪些措施,可以借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政策出路)
  (一)治理的一般措施
  实行财政金融紧缩政策;管制工资和物价;实行币制改革。
  (二)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过去的治理主要从紧缩需求入手,80年代以来在紧缩的同时还从增加供给上下功夫。随着改革的深化,在调节控制上出现新的做法。
  在具体治理措施上主要有:
  1.调节控制社会总需求。这通常是首先采取的措施,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具体措施不外是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财政收入和节约财政支出,严格控制贷款总规模和货币发行数量,控制消费基金增长,积极引导居民消费等。其最终结果都落在控制货币供应、压缩社会总需求上。
  2.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这是治理的根本之道。具体办法:一是适当增加对紧缺商品的投资,尽快增加产出;二是在已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更主要的是调整资金投放结构,包括财政支出和贷款,以调整产业结构,支持紧缺商品的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第五节 通货紧缩
  (概念性了解,知道其表现症状。)
  (一)通货紧缩的内涵
  通货紧缩是通货膨胀的对称。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是:物价连续下降;货币供给量连续下降或增长率锐减;同时经济连续出现负增长。
  (二)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取向
  我国经济过去曾多次发生通货膨胀,因此抑制、治理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管理中重要课题;通货紧缩则是当前或今后可能面临的新课题。治理通货紧缩,要采取适当扩大货币供给的政策,同时配合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和消费的需求。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
  (重点章节、主要运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探讨,要学会分析现实中的宏观经济行为)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内涵(内涵)
  货币政策,是货币主管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动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简答题:目标之间的联系和冲突)
  对于货币政策目标,各国提法不尽相同。概括说起来有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平衡国际收支四大目标。这些目标间有些是一致的,有些则有冲突。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工具
  (-)传统的政策工具
  西方国家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此外,还有道义劝告(窗口指导)、行政干预、金融检查等手段。它们各有其作用和特点。
  (清晰明白这些工具的内容、操作形式以及运用的优势)。
  (二)我国使用的政策工具
  我国使用的政策主要有:再贷款、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近年着力发展间接调节手段,1996年,开始运用市场手段,包括开拓国库券市场,建立统一的拆借市场,拓展票据贴现,以及更多运用利率手段。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
  (一)政策的传导过程
  从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政策之间有一个传导过程,它大体包括两个层次: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从商业银行到企业和居民等。
  对于如何传导的机制问题,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理论有两种思路,
  一是认为货币供给变化影响利率,利率再影响投资支出和收入;
  一是认为货币供给可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利率在其中作用不大。
  (二)中介目标
  由于政策传导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而需要设置中介目标以了解政策贯彻是否有效、是否得力。中介目标的选择,一般要考虑其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等要求。在西方国家一般是选择利率或货币供给量。我国主要是货币发行、货币供给量、贷款规模等,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第四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论述题,比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差异)
  (一)相互配合的必要性(简答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是由财政与银行的密切关系,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表现在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透明度不同、时滞性不同、可控性不同。
  (二)不同的配合方式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方式,抽象地讲可以有九种类型。但在实践中,一般可分为两类四种,即同方向组合:“双紧”或“双松”;反方向组合:“紧的财政政策,松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紧的货币政策”。
  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要对不同组合方式作具体运用。
  (简答题)简析我国过去长期运用的贷款规模工具的优缺点。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讲义(五)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4 www.dgedu.com.cn 东莞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东莞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