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中国-东莞·教育导航
  主页 | 教育资讯 | 推荐课程 | 公开课 | 考试 | 资格认证 | 外语 | 硕士考研 | 自考成考 | IT培训 | 金融财会 | 名校 | 学习资料
  导航:首页 - 室内设计中的“概念转换”

室内设计中的“概念转换”
作者:城市学习网 来源:xue.net 更新日期:2008-1-7 阅读次数:
  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基础,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当建筑设计所提供的内部空间功能合理时, 室内设计的潜能可以美化空间,使建筑设计锦上添花。当建筑设计未能提供一个理想的空间时,室内设计的潜能可以改善建筑功能的不足、弥补空间构成的缺陷。在不违背整体建筑功能原则和结构受力要求的前提下,设计人员可以对室内空间的非承力构件做适当的调整。在设计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概念转换”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手法。

一 设计概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的。这是一个概念达成共识的过程,反映了概念的普遍性。然而,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概念也将随之不断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概念超越其普遍性的结果,反映了概念的特殊性。
  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概念,反映了设计人员对建筑的空间、功能、材料和构件等基本特性的认识与把握,是专业人员在设计研究与创作实践中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反映了设计概念的一般规律,即设计概念的普遍性。因此,设计概念具有相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一方面,它保证了专业人员实践、研究、学习和交流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概念的普遍性往往也带给设计人员一种思维定势,使得设计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墨守成规,设计作品落入俗套。
  设计概念还具有特殊性,设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事物认识的发展变化,一种是设计概念的渐变,它是事物发展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指导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另一种是设计概念的转换,它是设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的具体表现就是设计人员的设计手法。
  概念渐变是人类某一群体的集体行为。以住宅为例,“厕所”与“卫生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昔日住宅中配置的是厕所,因此可以“几家共一厕”;如今人们已经用先进的卫生间取代了落后的厕所,“一户一卫”成为住宅的最基本要求,“双卫”标准也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又如:“客厅”与“起居室”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客厅用于对外会客,起居室用于对内起居,两者功能的差异,业内人士早已达成共识,只是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只有部分跃层式住宅实现两者的区分,而绝大多数单元式住宅,还不能把这两个功能空间彻底分开,起居室兼顾了客厅的功能。

二 室内设计中的“概念转换”
  概念转换与概念渐变不同,它是设计人员的个体行为,设计人员为了摆脱概念准确性与稳定性的约束,跳出概念普遍性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进行概念特殊性的发散思维。比如,由于花岗岩的质地坚硬耐磨,长期以来一直被当做铺地面材使用,当设计人员自然地从地面联想到墙面,花岗岩被当做贴墙面材使用也逐渐普遍起来;当设计人员大胆地从墙面联想到顶棚,花岗岩是否也可以被当做吊顶面材使用?事实上,上海“毛主席故居”的接待厅顶棚上就使用了大理石面材,这说明把花岗岩当做吊顶面材不是不可能。花岗岩面材从铺地到贴墙,是概念的渐变,反映运用材料的普遍性;花岗岩面材从铺地、贴墙到吊顶,则是概念的转换,反映运用材料的特殊性。
  又如,南方沿海城市常见的沿街商住楼——骑楼,底层临街为商店,楼层作住宅。这种小面宽、大进深的传统骑楼,通常是以天井来解决住宅的采光和通风问题的,此外,天井还给居家提供一个通天的活动小天地——井漏,井漏的藏风、聚气、纳阳功能折射出人们聚宝纳福、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然而,天井往往又把骑楼的底层商店分为前后两段空间。传统骑楼的天井通向天空,井漏依附地面。这种概念普遍性的思维定势,致使当前许多新型骑楼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把“地面”这个概念转换成“屋面”,让井漏依附的不是地面而是底层商店的屋面,那么天井的设置既可以保留对楼层住宅的所有好处,又能够保证底层商店的完整性。井漏的依附从地面到屋面,在建筑构件方面的概念被转换了。
  由此可见,花岗岩可以当铺地面材、贴墙面材,也可以当吊顶面材,“面材”是它们的共同点;井漏可以依附地面,也可以依附屋面,地面和屋面都是建筑的水平构件。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共性的空间、材料和构件等,才可能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进行概念的相互转换。下文以某综合大楼的门厅设计为例,可以更充分地说明概念转换设计手法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的可能性与普遍性。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室内设计中的“概念转换”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4 www.dgedu.com.cn 东莞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东莞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