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中国-东莞·教育导航
  主页 | 教育资讯 | 推荐课程 | 公开课 | 考试 | 资格认证 | 外语 | 硕士考研 | 自考成考 | IT培训 | 金融财会 | 名校 | 学习资料
  导航:首页 - 专家指导:解读申论题型的多变性

专家指导:解读申论题型的多变性
作者:城市学习网 来源:xue.net 更新日期:2008-2-26 阅读次数:
 2007年北京公务员考试下周即将进行,许多考生通过发邮件、打电话等形式,向我咨询申论考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考试,考试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越来越难,2007北京地方公务员申论考试会怎么考等问题。考生们提出这些问题是正常的,提出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对申论考试特性发生的变化进行认真总结。

  申论作为一种新型考试方式,已在全国和地方公务员考试中普遍运用,随着申论考试的不断完善,申论考试的特性在发生新的变化,理解和掌握申论新的考试特性对答好2007年北京公务员申论考题十分重要。

  一、考察范围的多样性

  申论是指在公务员考试中,通过对设定资料的阅读,回答有关问题,由考察应试者五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体写作能力),增加到考察应试者七种能力(增加时事政治运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五种能力是基本功,时事政治运用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是对应用能力的考察,是命题新的出发点。

  二、考试目的的明确性

  申论考试总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申论考试是对准公务员观察问题、概括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述问题综合能力测试。

  在利益保护主体中国家是主导力量,国家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手段来保护不同利益,公务员是国家利益保护职能主要的执行力量,因此,申论考试就是通过围绕利益保护存在的缺陷,给定一个或多个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来考察准公务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法律、经济、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观察问题、概括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述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国家和人民选拔优秀的利益实施者的保护者。

  三、考试题材的广泛性

  申论考试题材以利益为主线,归纳为三点:政策热点、改革难点、社会焦点。题材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可谈性可论性,对考生独立地观察和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申论考试题材一般都为当年的热点问题。选取合适的社会热点切入点命题已成为了命题人的命题趋势。命题人通过"命题导向"来使更多的"准公务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的命题思路。这一思路将继续指导2007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的命题工作。

  地方公务员与国家公务员考试题材选取的区别是着眼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思想,立足制约当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北京地方公务员历届申论考试题材:03年招商引资问题;04年网络成瘾问题;05年建设节约型奥运问题;06年文化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

  2007年北京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题材预测:一是制约北京发展的瓶颈问题。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问题(沙尘暴与草原森林保护、城市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水资源紧张与淡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与治理、能源价格控制与节约),交通秩序与交通发展;二是构建和谐社会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弱势群体保护(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工欠薪、农民工子女教育、城中村改造失地农民保护、灾民、高龄无照顾老人、无保户、残疾人等);三是与人民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食品、药品安全,物价、房价、教育收费、医疗收费、药价、公共服务价格控制;四是与社会秩序有关的重点问题。群体事件和突发事件处理问题;五,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问题。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公共服务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就业保障改革等;六是社会风气的转变。商业贿赂与买官卖官的打击、公民道德与素质培训、社会诚信与商业信用等。


  四、考试题型的多变性

  纵观八年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和北京地方公务员考试,出题角度更加灵活,题型在不断变化,但是有一点规律必须明白。题型是围绕考察七种能力和解决利益保护缺陷进行的。

  2007北京公考申论答题要求可能出现的九种表现形式。

  申论要求部分有一般有二至三方面,甚至于会出现四至五方面的内容,常见命题形式有以下九种(注:有的已经考过,有的可能在今后的考试中出现)。

  第一,对给定材料的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概括出所给定背景材料(可能是全部、部分或一个资料)的主要问题、主要内容、主要后果,字数一般在150-200字之间。(国家申论考试八年中这部分没有发生变化, 可能出现以上题型,还会可能出现概括主要观点、主要现象等)

 第二,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简述解决主题问题的重大意义。(新题型,可能在第一道题或第二道题中出现)

  第三,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分析主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新题型,可能在第一道题或第二道题中出现)

  第四,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分析主题问题的表现和危害。(新题型,可能在第一道题或第二道题中出现)

  第五,提出对策,字数一般在300-400字之间。(这部分一般在第二道题出现,八年中这部分发生变化较大,可能还会以新的形式出现,以一定的身份制定、审查、检查措施)

  第六,观点分析。给出部分观点,找出与给定资料观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一般为六个观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一般为两个,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加以论证;字数一般在300-500字左右(可能性出现的题型-解释重要词义、专业术语)。

  第七,对策有效性分析。对给定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找出有错误的解决问题措施并对错误的要用不超过300-500字的篇幅加以论证。(可能出现题型,检查措施的制定落实情况)

  第八,以不超过1200-1500字的篇幅用调查报告、起草讲话稿、通报等公文应用形式提出自己的对策、方案或见解(第三道题可能出现);

  第九,对见解、方案的论证。这部分内容要用1200-1500字左右,标题自拟,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这种命题形式变化较大,(指定内容写作是常见题型,可能还会以论证措施、原因、重大意义等形式出现)。

  这九方面的要求,一般是通过二至三题目来体现的。具体到考试,题目数量也可能更灵活,可以是三个题,也可以是四个题,甚至于五个;题目的样式可能是要求概述事件、概括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危害、简述意义、分析观点、分析论证对策措施。文体应用可能是议论文、时事评论(事件、人物评论)、行政公文等。

  五、解题的技巧性

  总结历届考生低分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部分考生在申论备考中只注重猜题、押题,而不注重掌握解题技巧的思维方法。因此,要考好申论,必须注重掌握解题技巧的思维方法。

  (一)、高度重视资料阅读

  资料阅读是申论答题的第一个环节,是判断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强弱的基本手段,是回答问题的基础,是申论针对特性的重要体现。

  第一,抓住线索。线索是指申论考试的分析资料、解答问题要掌握的主线

  1、政治线索:政治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之一。围绕政治线索给定资料、设置问题是申论考试的第一大特点。政治线索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等。

  要围绕政治线索分析、概括资料。资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根据什么政治线索组合的;社会现象符合、违背什么政治线索;政治线索对社会现象有什么指导意义。

  要围绕政治线索概括主题。主题是对资料的高度概括,是资料归纳、总结的精华。主题一定要反映政治线索的内容,并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上升。

  要围绕政治线索提出对策措施。对策措施要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不能与之相违背。

  要围绕政治线索进行评论、论证。评论、论证的观点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不能与之相违背。

  2、经济线索:经济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命脉。围绕经济线索给定资料、设置问题是申论考试的第二大特点。经济线索包括:经济政策、经济效益、经济秩序、经济成份、经济动力等。

  要弄清资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涉及什么经济线索。例如:诚信问题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安全问题影响经济的有效运行,破坏了经济秩序;政府公信力问题影响对经济秩序的监管等。

  要弄清资料反映社会现象那些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例如:环境污染、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假冒产品、食品药品安全等。

  要对社会现象是涉及的经济线索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现象在答题时一定要予以结合。

  3、人本线索。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实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人本线索给定资料、设置问题是申论考试的第三大特点。人本线索包括:人的生存、发展、安全、权利、健康、思想等。

  要弄清资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涉及什么人本线索。例如:诚信问题涉及人的思想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安全、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人的生存,破坏了人正常生活秩序;教育、医疗乱收费涉及人的教育权、就医权等。

  要弄清资料反映社会现象那些是由于人的因素产生的。例如: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药品安全、公共秩序、公共道德等。

  要对社会现象是涉及的人本线索和由于人的因素产生的社会现象在答题时一定要予以结合。

  4、科技线索。申论考试给定资料、设置问题也经常涉及科技线索。科技线索包括:科技开发利用、科技研究教育、科技进步创新、科技引进交流等。

 

 

 科技应用落后、科技含低是产生不良社会现象的重要因素。申论考试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提出对策、论述论证时要加以重视。比如: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环境污染多数是由于科学预防和科技应用不到位引起的。

  第二,掌握阅读步骤合理分配时间。试卷上一般都给出了阅读时间要求(一般为40分钟)。阅读的时候,最好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不要轻率缩短,当然也不要任意延长。 时间分配:通读(5分钟)--------根据答题要求、分段概括内容(20分钟)----同类合并(10分钟。分为:存在问题或问题类型类、主客观原因类、措施或对策类、意义或经验类、危害或教训类、)-------内容概括总结(5分钟。分为:主题、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危害或教训、解决主题现象的意义)

  第三,掌握阅读重点。应试者在阅读材料时至少要先弄清楚给定材料是关于什么问题的。第一,材料的性质是什么(正面、反面、正反两面);第二,材料的主要倾向是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有什么争论);第三,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存在的问题主要危害有哪些、有什么解决办法、问题解决有什么意义)

  第四,掌握阅读方法

  1、带着问题阅读。要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材料看成是一个整体。脑袋里要装着问题: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不同的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作答的问题是什么?这样我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把与问题有关的材料进行着重处理。

  2、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关键句。

  查找关键句规则:

  首尾句原则:一般来说,写文章总是要讲究起承转合。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材料都是能从首句或尾句中找到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

  关联词原则:比如,转折连词出现的地方,强调的一定是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一定引起注意。再比如,因果关系中,强调的原因的情况比较多见。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而、同时、于是、其实、还”

  常见词原则:在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涉及事件或问题的表现、原因或解决措施等问题。因此,与此相关的常见词也是经常出现。只要我们认真反思和分析历年的真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词出现的地方就是关键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这些词保持足够的敏感性。我们既要有政治敏锐性,又要有材料的敏锐性。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等等。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断、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等等。

  总结段落大意。需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我们没有必要对每一段材料的段落大意都进行仔细推敲,只需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对其进行简单标注几个关键词即可:比如可标注“原因”、“措施”等等。这样做,既准确,又节约时间。

  分门别类理清脉络关系。这一步很重要,千万忽视。要按照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三大类将材料进行划分。这个分类的过程也是我们整理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整个材料有个总体的把握。分类可以采用横向结构、纵向结构或多层次结构。

  概括主要内容要注意模式表述。如: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等等。

  (二)注重主题上升

  主题上升是指把考卷中提出的主题通过考生的总结分析,对主题进行定性并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或理论高度的方法。上升法一般运用在考卷的第一部分(概括主题或总结主要内容)和议论文(应用文)的第一自然段。

  对主题反映的现象进行原则性剖析的重点内容:主题反映的现象的社会反映、侵害了谁的利益、谁的什么利益、违反什么理论原则、影响什么目标的实现。

 

(三)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

  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是指对主题反映主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要素加以探索研究的方法。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是分析问题的手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方法:

  一是要问原因。找到了原因,就为解决问题(结果)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是要问结果。原因会导致什么问题发生;

  三是要问规律。因果有联系,是因为事物是由规律所决定的。找到这种联系,就找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通过问规律,也会获得有价值的创造性成果(问题发生有什么规律);

  四是问发展。事物总是要发展前进的,所以在思考问题时,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当某一情况发生后,其发展趋势会是怎样,这样也有可能导致产生新观念、新设想、新创造(主题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

  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

  一是法律保护。法律不健全、有漏洞;法律修订滞后;法律处罚失之以松、失之以宽、失之以软;条文分散;执法主体不明确等;

  二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对社会现象制约能力不强、个别地区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力等。(预决策、税收、价格、限制、准入);

  三是职责履行。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弄虚作假、欺报瞒报;执法不严、监督不力;违反法定程序,盲目决策;职责交叉、分工不明等;

  四是不当利益。为了经济利益漠视人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受利益驱动,剥夺、阻碍人的教育、医疗、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教育医疗乱收费问题);为了当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破坏人的生存环境人和自然、环境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问题);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导致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下降(诚信、社会公德问题);用人民赋予的权利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致使权利利益化;

  五是监管缺陷。管理不到位,执法乏力;管理监督不严;责任查处、追究不到位;全程监管不够,重视事后查处,忽视事中管理;违反法律、政策、制度现象的关、停、并、转不规范、不彻底;个别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

  六是认识偏差。职能主管部门、单位领导、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法律、法规、制度意识淡薄;安全、环保、公共秩序等观念欠缺;

  七是制度规范。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有关制度(技术措施、操作规程、资金投入)未落实;

  八是财力不足。财政投资不足,资源配置紧张、基础设施薄弱、决算不科学等。

  (四)、要注重措施对策的有效性

  措施对策有效性是指措施对策要具有针对、可行、合情、合理、合法、主体对应性。

  措施对策有效性分析要点:

  第一,必须具有针对性。所谓对策的针对性,是指考生提出的对策必须是依据材料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针对性包括三种:一是针对主题提出;二是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三是针对解决主要问题提出。

  第二、必须具有可行性。所谓对策的可行性是指提出的对策必须是可操作的。因为制定方案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出来却无法操作也就失去了制定的意义。

  可行性包括:一是要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解决、落实你提出的对策;二是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方法;三是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时效性。解决问题的紧急程度有时间要求;解决问题的目标有近期、中期、远期。一般紧急的、近期的先写;四是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解决问题的不要脱离实际,要注意主观、客观条件对它的影响和制约,人力、物力、财力、科技、思想、法律、政策;五是择优选择。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案,要选择效果最好的,一些方案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解决主题存在主要原因的措施要选择,最为可行、成本最低的要选择,明确身份需要本部门要解决的要选择。

  第三、必须合情、合理、合法。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的主旨是明确的,是非标准也一定非常清楚,或者经过分析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考生制定的对策一定要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旦出现存在争议或尚未有定论的材料,就更需要注意这一点。

  第四、符合"虚拟身份"。申论考试经常会要求考生以某种假定的"虚拟身份"来提出对策,这时,考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主管、协管、建议),即明确你是站在哪个具体的政府职能部门的位置上来进行决策的,然后才有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否则面面具到,反解决不好问题,也不符合考试要求。

  总之,申论考试是一种新型考试,考试的规律性有待于申论学术研究者和广大考生继续总结,掌握申论考试的前沿变化是广大考生考好申论的关键。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专家指导:解读申论题型的多变性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4 www.dgedu.com.cn 东莞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东莞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