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中国-东莞·教育导航
  主页 | 教育资讯 | 推荐课程 | 公开课 | 考试 | 资格认证 | 外语 | 硕士考研 | 自考成考 | IT培训 | 金融财会 | 名校 | 学习资料
  导航:首页 - 考研政治真题心解之2007年真题

考研政治真题心解之2007年真题
作者:城市学习网 来源:xue.net 更新日期:2008-5-26 阅读次数:
考研政治的主要考核内容及对考生的基本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答案:B

【思路剖析】本题选用王安石辑南朝人诗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作命题材料,诗句上句静中有动意,下句动中有静意,动静相映成趣,揭示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应选B。

【必背考点】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及其辩证关系。

【应试对策】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部分的重要考点,最近两年更是连续命题,且均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在复习中应适当注意。

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2.答案:C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只要考生掌握两者概念,不看材料也可以作出正确选择。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不可能性则是指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实现的条件和根据,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故应选C。D项“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是用来区分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

【必背考点】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对可能性各种复杂情况的区分。

【应试对策】可能性的各种复杂情况包括: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大的可能性和小的可能性。这几点在记忆时比较容易混淆,考生要注意区分。
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3.答案:D

【思路剖析】马克思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选D。

【必背考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应试对策】本题属于记忆性试题,如果考生对相关原理进行了扎实的复习、准确的记忆,解答时自然手到擒来。
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答案:B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意识相对独立性有三种表现:与社会存在的不同步性,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列宁这句话表明对奴隶这一社会存在不同的人认识不同,有的是先进的认识,有的是落后的认识,体现了不同步性。应选B。

【必背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应试对策】意识的产生、本质、能动作用、相对独立性是本部分的命题重点,从1997年至今,命题已接近20次,是理所当然的命题重点,虽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但不排除出分析题的可能,考生要引起高度重视。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考研政治真题心解之2007年真题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内审师考试简介 (2008-5-26)

Copyright© 2014 www.dgedu.com.cn 东莞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东莞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