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城市学习网 来源:xue.net 更新日期:2008-6-14
阅读次数:
gct联考准考证样本及考号编制说明 工程硕士的特点及其在国企改革中的作用 软件工程硕士:分类 如何报考 选择什么样的学校 何为两段式考试 GCT调剂专题 工程硕士报考指南:我国的办学模式 工硕考试方法 全面解读工程硕士 选培训机构
在职学习逐渐成为新的学习方式,从企业人才需求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上看,与工作和职业发展相结合的硕士学位教育将成为一种重要形式。作为面向信息产业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信息产业工程硕士,逐步为信息产业人所青睐。 目前,信息产业工程硕士的报名正在进行中,招生院校和招生专业领域较多,各有各自的特点和资源优势。作为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让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理想中的提升,需要认真考虑。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报考专业领域选择上,要与当前的工作方向及未来的发展意向相结合。对于在职的信息产业人来讲,这一点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工作几年后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方向都相对明确,能比较容易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对于应届毕业生(信息产业领域工程硕士可以接收零工龄者报考),则要结合自己的本科专业、职业兴趣和擅长的方向进行报考,对选定的报考学校的情况了解清楚,最好在未来有可以调整的机会。与未来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如果选择好学校,将对自己的发展是很好的促进。 与面向单一方向的研究不同,信息产业工程硕士需要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而实践问题不能靠单一技术或单一知识所解决,因此学科交叉和宽幅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未来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不同专业分布在不同的院系,相互间不可避免的有分割,不容易做到学科之间的交叉。中科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则有这方面优势和特色,现在中科院系统内的所有信息产业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都在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领域涵盖了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集成电路工程5大领域,每年开设课程70多门,面向学院所有学生开放。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主干课程基础上,可以根据工作与职业情况选择其他领域的课程,这充分保证了学生选课上的主动性。 信息产业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为在职方式,选择学习的信息产业人大都有比较高的期望。如何通过三年左右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培养出持续的竞争力,这需要学校不断的理念引导和教学实施。中科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在分析产业人才需求和信息产业人职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层次,成为技术与管理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与一些学校对工程硕士放松管理不同,中科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在整个教学培养中始终严格要求,同时把“应用研究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课程与论文过程培养出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对于个人来讲,知识永远是学不完的,也是不断更新的;因此硕士阶段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不枉边工作边学习的付出。记得在中科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在2003级毕业典礼上,毕业学生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让自己向着正确的职业方向发展。没有让入学时的期望落空,是负责的、教学理念前沿的学院,值得自豪与推荐,希望学院能成为真正的‘信息产业黄埔军校’。” 对于在职的信息产业人来讲,选择一所学校也是选择一种资源,老师、同学、学校都是重要的共享资源。因此,报考学校时这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对未来发展具有很高的潜在价值。中科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在信息产业工程硕士培养上,融合了中科院系统科研与导师资源、引入了信息产业产业界实践课题与专家,同时把国外大学的教学体系及高水平师资纳入到学生培养中。据中科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目前统计,拥有专业科授课教师91人,其中39人来自中科院研究所、28人来自于产业界、24人是国外资深专家和大学终身教授;拥有论文导师335人,其中来自于中科院系统的理论导师198人,来自政府、金融、国内外企业及科技园区等单位的企业老总、技术总监、信息化部门负责人等实践导师137人。在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学生中,平均工龄四年,60%左右的同学在入学前在单位具有中高级职务或职称,有的属于技术总监、副总经理等职位。这样资源广泛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附加值。有的学生经过老师或同学引荐获得很好的职位,有的学生在论文期间得到导师认可推荐攻读博士,有的同学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等等。 总之,信息产业工程硕士学习不仅要付出一定的学费,更重要的是付出三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考虑获得硕士学位的同时,应该考虑如何通过学校的平台切实提高自己,这将是对未来职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如何选择最终也要因人而异,以上只是笔者一些体会和见解,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若有意对中科院信息产业工程硕士深入了解,可以参见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的网站:http://ccce.guc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