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中国-东莞·教育导航
  主页 | 教育资讯 | 推荐课程 | 公开课 | 考试 | 资格认证 | 外语 | 硕士考研 | 自考成考 | IT培训 | 金融财会 | 名校 | 学习资料
  导航:首页 - 2008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参考试题(一)

2008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参考试题(一)
作者:不详 来源:www.xue.net 更新日期:2008-6-6 阅读次数:


  2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
  
  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
  
  2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施:
  
  24.异道行,可数百里。
  
  可:
  
  2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
  
  26.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
  
  征:
  
  27.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殆:
  
  28.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
  
  29.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吐哺:
  
   
  30.山居秋暝。
  
  暝:

  三、分析题

  (一)阅读闻一多的《发现》,然后回答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1.分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矛盾复杂的 思想 感情。
  2.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二)阅读《麦琪的礼物》中结尾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1.文中所说的两个“笨孩子”指的是谁?
  2,作者为什么说“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
  3,从这里可以看出小说赞扬的主要是什么?

  (三)阅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1.“长宜子孙”本来意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恨不得要削去它?
  2,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四)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8~40小题。(8分)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1,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
  2.这里用的是什么驳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3.概括文中的论据,说明其属于是什么论据。

  (五)阅读《宝玉挨打》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1.这段文字里是谁在对谁说话?
  2.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说话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六)阅读《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以我们只略谈 原理 ,不像一般文法修辞书籍,在义法上多加剖析。“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知道文章作法,不一定就做出好文章。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变化则全靠心灵的妙运,这是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1.这一语段论说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蕴涵的意思。

  四、作文:46小题,50分。

  以《我的珍藏》为题写作一篇800字的记叙文。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2008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参考试题(一)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4 www.dgedu.com.cn 东莞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东莞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