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这表明,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之间的变化表现为【】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31.2006年9月1日至2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近30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
32.在2006年7月17日召开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胡锦涛强调,全球能源安全,关系各国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大计,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至关重要。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新能源安全观。新能源安全观的内容是【】
33.2006年10月9日,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外交部10月10日发表声明,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中国努力同有关各方,包括安理会的成员国就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交换意见。中国处理此问题的立场是【】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近年来,中国在国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
请分析:
(1)中国提出这些主张的哲学依据。
(2)从这一依据出发,在解决矛盾问题的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各举国际、国内一例说明。
35.下面是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及其在全国总计中的比重资产总额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年份绝对数
(亿元)比重
(%)绝对数
(亿元)比重
(%)绝对数
(亿元)比重
(%)
200084014.9465.932408.3354.823470.6467.79
200187901.5464.922388.5650.463659.1565.67
200289094.6060.932632.9445.523982.3363.84
200394519.7955.993836.2043.644615.4461.24
资料来源:《2004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9月版
材料2
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1/3,占公有制经济的1/2,集体企业就业人数为1437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9.7%,其中,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291万人,乡镇集体企业从业人员13086万人。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材料3
1997年后,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到2004年,累计登记个体工商户2325.98万户,注册资金5219.28亿元。私营企业发展得更快,截至2004年上半年,私营企业达344万户,比1997年的96.1万户增长2.5倍多;注册资本42164亿元,比1997年增长近7倍;产值20083亿元,比1997年增长3倍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603亿元,比1997年增长4.7倍。
——《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2月3日
材料4
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共三十六条,从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政策规定。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2005年以来,非公有资本已开始较多地进入电力、铁路、民航、石油、城市公用设施等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和2,说明应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结合材料3和材料4,说明如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如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6.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全党终于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条道路,继承了毛主席探索的积极成果,扬弃了他老人家探索中的失误,并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始于毛,成于邓;继往开来。这就是我对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相互关系的理解。
摘自《就毛泽东的探索和邓小平的业绩薄一波答中央文献研究室问》,《党的文献》1995年第1 期
请分析上述这段话的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37.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城市,广大农村的交通、住房、医疗卫生、通讯以及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都还比较落后。这些年来,通过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机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偏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大量的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剩余补给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资金,造成了农村、农业经济停滞不前和农民生活持续低迷,城乡差别越拉越大。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看,1957年城镇居民为235元,农民为73元,二者之比为3.22:1;1978年,二者收入之比为2.37:1;1985年为1.72:1;1990年为2.2:1; 2003年城镇居民为8500元,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差距已扩大为3.24:1。城乡收入差距除过80年代初期由于农村改革的实惠而有所缩小外,90年代以来,重新趋向扩大。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率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0,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摘自《学习时报》第307期
结合上述材料阐述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新思路的依据、措施以及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I、II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要了解中国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胡锦涛2005年11月9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萨沃里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演讲
请回答:
(1)中国在当前为什么特别强调“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
(2)中国选择和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3)中国为什么必须、能够选择和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选做题Ⅱ:
2006年,世界上许多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如黎以冲突、巴以冲突、朝鲜试射导弹及进行核试验、伊朗核问题以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恐怖事件。
请回答:
(1)对上述情况应如何正确认识?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加以说明?
(2)当前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政治试题终极预测四套卷(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A4.D5.A6.A7.D8.D
9.B10.B11.B12.A13.A14.D15.C16.D
二、多项选择题
17.ABD18.ABCD19.ABD20.ABC(D为价值的客观性)
21.ABC22.ACD
23.ABC(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改变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24.ABD25.BD26.ABD27.ABD28.ABCD
29.ABD30.ABCD31.BCD32.ABD33.ABCD
三、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1)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关于矛盾同一性的原理。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指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促进事物发展、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是自觉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动力作用的具体体现。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这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就不是强调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是强调用缓和矛盾、化解矛盾甚至搁置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互利共赢。如2005年中国与美国、欧盟关于纺织品的争端最终得以解决,以及中国与俄罗斯的陆地边界的最终解决都是成功的例子。我国国内,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也是突出的例子。
(题干的材料也可以是别的材料,如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有关“和而不同”的提法等为材料,或者以中国领导人讲话中涉及这个问题的内容为材料,只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有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案的角度和内容调整即可。)
35.【答案要点】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二是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三是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四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只有公有制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数量的优势才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才能确保其自身优势。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充分认识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方便群众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外资经济还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培养人才,扩大出口。二是在政策上要清除各类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三是在政治上要关心帮助,在参与政治生活方面应当一视同仁。四是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3)根据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6.【答案要点】
(1)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第二代领导集体和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种继往开来即既坚持又发展的关系。
(2)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于毛泽东,是因为:
第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作出的重大贡献,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这些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关于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关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等重要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的思想来源和重要内容。
第二,毛泽东探索的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探索取得的若干重要理论成果,从认识论上说,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这一思想路线,为邓小平的探索、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1956年,毛泽东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这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3)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功于、成熟于邓小平,是因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上找到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③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④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4)“始于毛,成于邓”体现了在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
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点——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中国社会的特点,研究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善于把党和人民取得的实践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发展理论的创新精神;善于运用民族语言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回答和阐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问题的理论方法,对我们今天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第二,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三,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37.【答案要点】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从“两个基本趋向”的论断出发,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破解“三农”问题;通过明显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破解“三农”问题;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破解“三农”问题。
(2)这一新思路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使原材料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的过剩生产能力找到新的出路,使我国最具潜力的农村消费市场得以充分开发,并拉动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业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大的差距。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第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第二,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变农村面貌;第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第五,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内在的联系。社会要和谐,农村是基础。当前,城乡关系不够协调,是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38.本题为选做题,考生应在I、II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I【答案要点】
(1)首先和主要的是针对国际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中国发展所散布的种种攻击和污蔑,尤其是针对“中国威胁论”,同时也是为了向不明真相的人做好解释工作;就国内来讲,也是为了对我国广大干部和人民进行教育:中国永远不称霸,不威胁别人。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有着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根源。第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也是从近代中国的切身经历中得出的结论。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决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决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的奴役和压迫。第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选做题II【答案要点】
(1)这些事实说明,虽然当今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国际形势呈现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的态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就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它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要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要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在观察当今国际形势时,我们既要全面地看,又要注意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要矛盾。
(2)当前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既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也有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还要在以下方面共同作出努力:
第一,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意愿与利益。这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各国人民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
第四,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第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