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紫藤 来源:城市学习网 更新日期:2010-12-24
阅读次数:
(七)深化各项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尽快建立有利于促进铝工业发展的电价机制。逐步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继续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抓好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对全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骨干企业,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优质国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展大产业、大集团。突出抓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加强对全区120户还没有改制的规模以上企业的跟踪指导,加快改革进程。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自愿、有偿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面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基层农技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继续深化财税、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逐步扩大“乡财县管”改革范围。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继续推进规范津补贴改革。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和燃油税费改革。完善企业投资备案制,大力推行代建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破除体制障碍,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推进公平准入,形成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西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启动创新型广西建设,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支撑科技创新基础作用,大力推进全民创新,逐步构建千亿元产业的自主创新框架。 启动“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针对千亿元产业以及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配套集成技术,整合科研力量,引导和推动企业联合攻关,逐步攻克350项重大科技项目,获取500项以上重大发明专利,培育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制定国家标准和广西地方标准,推动我区千亿元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建设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启动23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4个,今年建成8-10个自治区级研发中心。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 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加强公务员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继续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 推动全民创新。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和发展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开展“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和“创新能手”等创新系列主题活动。培育和发展科技企业创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组织。 (九)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财政金融在保增长促发展中的作用 切实抓好财政工作。依法加强财政收入征管,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三农”、千亿元产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各项事业的投入。执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纳税人负担。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研究制定支持经济增长的财税政策。加强财政监督。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的建设和装修,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党政机关出国(境)等经费预算实行零增长。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我区经济建设。深入开展“引金入桂”工作,支持各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各金融机构总部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金融支持。积极鼓励上市公司和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票、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融资。充分发挥自治区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做大做强广西北部湾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和推广。推动金融创新。研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和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着力推进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加快淘汰炼铁、炼钢、造纸、酒精落后产能。抓好冶金、有色等八大重点能耗行业和392家重点能耗企业的节能降耗。推进建筑节能。实施“广西工业百项节能技术推荐行动”,推广高效节能照明产品。 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和财政贴息小额贷款扶助制度。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严格保护耕地资源。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守6320万亩的耕地红线目标。坚持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分类分级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节约用地。 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重点流域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湿地、海洋、地质环境、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沿海防护林、珠江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使全区森林覆盖率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加快生态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建设。加快推进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十一)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快涉及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年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资金600亿元以上。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万人。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以发展促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就业促进法和鼓励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措施,落实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加强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0万人次,“阳光工程”培训160万人次。实施“全民创业技能培训计划”和“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行动”,抓好创业园区和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全民创业。 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对象待遇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2008年平均水平基础上增加10%左右。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进一步提高供养标准。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做好新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努力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华侨农林场职工、农民工等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抓好职工医疗保险,全区14个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0%以上。推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引导鼓励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加快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按照国家新确定的扶贫标准,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全年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2万以上。启动第三批1164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加大库区移民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等项目工作,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和示范高中建设,适当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启动“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85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争取在国家支持下提前进行农村免费职业教育试点。着力拓宽高校办学空间,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广西铜鼓博物馆、广西美术馆等项目,加强市县两级群众艺术馆、文化站、图书馆、博物馆和“农家书屋”等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推出一批艺术精品,策划推出一批精品出版物。继续做好文物普查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整理。加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桂林文化产业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圈及广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重振广西体育雄风行动计划,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成华侨农林场危房改造,推进工矿区及城镇危旧房改住房的改造,开展经济租赁住房、限价房建设试点,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农房抗震保安建设试点,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