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统计,2007年全省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23.9万人,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高校实现就业人数首次突破20万人,就业率为84.02%。其中就业本科生9.18万人,就业率84.26% ;专科(高职)9.59万人,就业率83.33%。比去年净增就业人数4万多人,高出全国平均就业率10个百分点以上。
毕业生忙就业,就业部门忙统计。看近两天的新闻报道:截至10月底,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6.17%,就业率稳中有升。(12月7日《安徽商报》)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近71%,河南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数达到79.03%。(12月6日中国新闻网)……针对目前的就业状况,各地给出的数据几乎无一不“居高不下”,无一不“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看这阵势,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又是形势一片大好,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身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看着这些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数据,笔者却感觉不到乐观。两个多月来求职经历中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事情远不是这般美好。以笔者为例,我学的专业是新闻本科,应该算不得冷僻;我所在的学校虽非名牌重点,但混个“平均水平”应该不成问题;我自己则从大一起就开始四处进新闻单位实习,并且四年来一直未曾间断新闻评论的写作,少说也有十余万字发表于国内外或知名或不知名的报纸杂志,最起码也不能被归为“庸才”之列。可结果呢?两个月到处挤招聘会,一番辛苦奔波下来,简历倒是投了几十份,回音却寥寥,更别说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了。
其实,笔者身边不乏为求职忙断肠而一无所得的毕业生。有的同学甚至患上了“就业恐惧症”,其征状为一有人提及就业、招聘,乃至一提到简历就会反感害怕。当然,“再也不去找工作了”的牢骚归牢骚,现实的残酷仍然逼着我们往返于各招聘会之间,一次又一次地经受希望和失望的轮番折磨。
吊诡的是,当绝大多数毕业生还在为拿没拿到上次面试机会而忐忑不安的时候,我们却无一例外地“集体就业”了。让我们如此“幸运”的,是一纸虚拟来的“就业协议书”。只要我们痛快地在上面签字画押,就等于跟某个未知的用人单位签了约。而我们的名字就会从未就业的“黑名单”上消失,转而去为就业率的飞跃出一把力。当然,这活儿不白干,我们可以籍此获得论文答辩和拿到毕业证书的权利。
明明连饭碗还没有,却被这些漂亮就业率寒碜成了小康吃上了肥肉。更要命的是,一旦高就业率的卫星放得满天飞,教育主管者难辨真假,无从针对性地制订就业措施不说,恐怕连这些漂亮数字的制造者都得在自己编织的神话里忘乎所以,看不到水深火热的现实。到那时我们再发愁就业:“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找到工作了,你还没找到,落后大了……”。